笔趣阁

笔趣阁>状元郎 > 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(第1页)

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(第1页)

龙场的朝阳,斜斜漫进阳明小洞天。

师徒俩已经不知外界日月轮转,完全沉浸在了对大道的求索中……

王守仁的胡子可比头发浓密多了,长时间不修剪,已经长出了络腮胡。他披散着头发捋着大胡子,双目却依。。。

夜色如墨,寒风凛冽。汴京城外的官道上,一辆青帷马车在几名家丁模样的随从护卫下缓缓前行。车内烛火微晃,映出一张清俊却略显疲惫的脸??正是新科状元郎林昭。他身着素色?衫,腰佩玉带,头戴乌纱,虽未正式授官,然一举一动已具士林风骨。

林昭闭目养神,指尖轻抚膝上一卷《春秋左传》,那是恩师程砚秋临别所赠,扉页题有八字:“持正守心,不负苍生。”这几日连番应酬、谢师、拜会同年,他几乎未曾歇息。今日终于辞别京中诸友,启程返乡省亲。父亲林守仁乃前县学教谕,一生清贫执教,母亲陈氏亦是贤淑持家,如今双亲年迈,他心中牵挂至极。

“公子,前方便是陈桥驿了。”车外传来老仆林忠的声音,“天色已晚,不如在此歇息一宿,明日再行?”

林昭掀帘望了一眼,只见驿站灯火稀疏,门庭冷落,似久无人居。他沉吟片刻,摇头道:“不必。今夜月明,道路尚通,且赶路要紧。家中老父病体未愈,我恨不得插翅而归。”

话音刚落,忽听得远处马蹄声急,尘土飞扬。数骑黑衣人自北疾驰而来,衣襟翻飞间隐约可见刀柄寒光。林昭心头一紧,低声道:“停车。”

话音未落,那群人已将马车团团围住。为首者面覆青铜面具,声音沙哑如铁刮石:“林状元,别来无恙?”

林昭镇定自若,掀帘而出,拱手道:“阁下何人?为何拦我去路?”

那人冷笑一声:“你可知你父林守仁,当年为何被罢官流放?又可知你母陈氏,本非寻常乡野女子?”

林昭瞳孔骤缩。此事他从未听父母提及,只知父亲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,贬谪归田。至于母亲出身,家中向来讳莫如深。

“阁下若有所指,不妨明言。”林昭语气依旧平稳,右手却悄然按住了袖中短匕??那是殿试前夜,一位神秘老道所赠,说是“危难时可保性命”。

面具人仰天长笑:“二十年前,江南漕案牵连七省,三十六名官员伏诛,唯有一人逃脱??便是你父!他并非清官,而是主谋之一!而你母……乃是东瀛细作,奉命潜入大宋,窃取军政机密!”

“荒谬!”林昭怒喝,“我父一生清廉,桃李满天下,岂容尔等污蔑?”

“真与假,不在于你说什么。”那人挥手,身后一人抛出一只檀木匣。林昭打开一看,竟是父亲年轻时的手迹账册,上面赫然记录着某年某月收受某盐商白银五千两,另有暗语标注“海舟已备,货达琉球”。

他手指颤抖,几乎握不住匣子。这字迹确系父亲无疑,可笔锋走势又有几分陌生……仿佛刻意模仿。

“此物伪造无疑!”林昭厉声道,“你们究竟受何人指使?可是蔡京余党?还是金国奸细?”

面具人不答,只冷冷道:“林昭,你若想查明真相,便该停下回乡之路。否则,待你踏入林家村那一刻,便是你全家灭门之时。”

说罢,众人翻身上马,绝尘而去,唯余一句飘散在风中:“元宵之夜,开封府衙前灯会,持此匣来换你父母性命。”

林昭立于风中,久久不动。良久,才低声对林忠道:“改道,去洛阳。”

“公子?”林忠惊愕。

“我不能让父母涉险。”林昭眸光坚定,“此事背后必有巨网,贸然归乡,只会落入圈套。洛阳有我恩师旧友张御史,曾任刑部郎中,精于查案。先寻他相助,再图后计。”

一行人调转车头,悄然隐入夜色。

三日后,洛阳城南张家小院。

张伯端年逾六旬,须发皆白,曾任御史台要职,因弹劾蔡京被贬,如今闲居讲学。见林昭到来,又惊又喜:“贤侄怎会此时归来?不是该在京候旨授官么?”

林昭跪地叩首,将途中遭遇及檀木匣呈上。张伯端细细翻阅,眉头越皱越紧,忽然指着一页角落的小印痕:“你看此处,像是‘鹰扬’二字残迹。这是辽国北院枢密院的私印标记!”

林昭心头一震:“辽人?他们为何要陷害我父?”

张伯端踱步良久,沉声道:“恐怕不只是陷害。你可还记得,二十年前江南漕案爆发时,正值先帝欲重启海运之议?当时主张海运者,正是你父与礼部尚书赵元楷。若此案真是冤案,那真正贪墨之人,便是反对海运的保守派??比如……当朝太师童贯的心腹!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