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凤谋金台 > 130140(第19页)

130140(第19页)

李慧瑾听完,忽然失笑,转身回到座上,语气松了几分:“看情势变……这几年监国,东西是没少学。”

她没有再试探,也没有再多问,只淡声道:“此番宴席,你父皇在等一锤定音。但不止他在等,朝中那几方势力,也都在看。”

“你要明白——你走到现在,不是因为你聪明,是因为你足够谨慎。”

李起凡低声答:“谨记姑母教诲。”

她不再说话,手指无声地在椅扶上摩挲片刻。

然后轻描淡写地问:“你来,是专门拜见我,还是……有人让你来?”

这句话问得极轻,却仿佛穿透心底。

李起凡稍顿了片刻,才答:“臣侄自愿。”

李慧瑾看着他,忽然一笑:“好一个‘自愿’。”

她没有继续深问,只抬手道:“去吧,回去也歇着,明日再来殿前听礼仪官讲座次之法。”

李起凡行礼退下,背影未乱。

直到他走远,李慧瑾才转头望向窗外。天色更沉,晚霞已经快要熄灭。她闭上眼,靠在椅背上,一字一句极轻地呢喃着:“回来了……都回来了。”

“接下来——该落子的,落子。”

“该翻盘的,也翻盘了。”

这几日,长安的朝堂气氛悄然生变。

周王李起凡、泰王李起云、晋王李起年三位皇子接连数日随驾上朝,名为听政,实则借机参与朝务,试探各方态度。

三人立于丹墀之下,衣冠肃整,各自为营。李起凡神色沉稳,进退有度;李起云也不似从前的纨绔模样,总带着一分温和疏朗的笑意,轻声与几位尚书低语问策;李起年则显得最为沉默,只在军政话题中偶尔发声,言辞简练而冷峻。

圣上李鸾徽坐于龙座之上,虽未明言,却多次在朝议中点名让周王陈述看法。三省六部之中,有人附和,有人观望。几位年长重臣虽未表态,但私下里,已经有人开始提前更换奏章的落款与抬头。

风向正在变。

这一日朝会散得比往常稍晚,三位皇子各自离殿。李起年退下后没有回府,而是悄然往东市一座不显眼的小院而去。

小院幽静,门前种着几丛蔷薇,花开得极盛,微风一过,香气暗涌。

徐圭言正坐在檐下,翻阅案上的地契与文书。她一身素衣,鬓边别着一支竹钗,看起来毫不起眼,却自有一种清冷的安定感。

听得脚步声,她头也没抬,便淡淡道:“门没锁。”

李起年推门而入,环顾四下,坐到她对面,语气低低地开口:“我不来找你,你就不去找我,我们回到长安这么些日子了,你都不来看我一眼。”

徐圭言合上手中的册子,抬眸看他。

“圣上是铁了心要立周王为太子?”徐圭言突然发问。

李起年眼神一凝。

“这些天,凡是涉及藩镇、宗室、边防、税赋的问题,圣上都要问他。甚至连吏部选人都让他旁听了。今日议北方兵务,他不发一言,圣上也不怪,反而替他圆话,说‘年纪轻,还需历练’。”

“所有人都在看。就差宣诏了。”

他声音落下,院中一阵寂静。

风吹过树梢,枝叶哗啦作响,却没有驱散空气中的沉重。

徐圭言没有立刻回答。她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,眉目冷静,像是在斟酌。

最终,她只说了一句:“你放心,没那么容易的。”

她语气很淡,没有惊讶,也没有担忧。

李起年皱眉:“你是觉得……圣上会变?”

“不是。”徐圭言低声道,“是因为这件事,不是圣上一个人能定下的。”

她放下手中的文书,语气一如既往地平静:“立太子,是国本之争。朝中那么多年来立谁、废谁的教训,不是没有。如今朝局未定,朝臣旧派新派互掣,藩镇之乱未平,三省之间亦不全是一心。圣上若执意立他,确实有能力,但要付出什么,得罪多少人,你觉得他会轻易下这个诏令?”

李起年沉默。

徐圭言继续道:“况且,李起凡并不笨。他看得清楚,自己受宠,未必是一件好事。也许他自己,反倒比任何人都警惕。”

她停顿了片刻,又低声道:“真正的争斗还没开始。你不能急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