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西游之浪浪山的金蟾子 > 第215章 不战而逃(第3页)

第215章 不战而逃(第3页)

第一天,她问一个总被老师骂“顶嘴”的女孩:“你觉得老师哪里不对?”

女孩低头抠手,很久才说:“她……她罚抄《顺民经》一百遍,可那本书里说穷人懒惰才挨饿,这不是真的。”

全班寂静。

阿篱点点头:“你说得很好。接下来,我们要学会怎么让更多人听见。”

孩子们开始写小报、演短剧、录声音瓶。有个男孩发明了“反向喇叭”,能把whispered的话语放大百倍;有个盲童设计了“触感叙事毯”,让聋哑人也能“听”故事。

一年后,“第一课学堂”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“沉默游行”??每人嘴上贴一张纸,纸上写着自己最想说却不敢说的话。他们列队走过城镇,最终在广场集体撕下封条,齐声喊出心声。

那一日,金蟾子在空中盘旋三周,洒下无数金色光点,落入孩童发间,久久不散。

又三年,阿篱年迈,白发如雪,行走需拄拐。但她依旧每天爬上赎言碑,听风辨音。有人说她已通灵,能听见土地呼吸;也有人说她不过是个固执的老妇,活在过去。

只有金蟾子知道,她听得越来越清楚了。

某夜暴雨倾盆,雷电交加。一道闪电劈中赎言碑顶端,整座石碑剧烈震颤。众人赶去查看,发现碑面裂开一道缝隙,从中掉落一本薄册,封面无字,内页却密密麻麻写满了陌生文字??不是当今通用语,也不是古籍文体,而是一种混合符号与音律的奇特记号。

阿篱捧起册子,只看了一眼,便浑身剧震。

“这是……‘原语’。”她喃喃道,“人类最初说话时的声音。”

据传,天地初开之时,万物皆有其名,一语既出,便可唤风召雨、移山填海。后来人心渐浊,语言堕落为工具,原语遂失传。唯有在极端情志爆发之际,偶有片段重现??如母亲救子时的一声嘶吼,战俘赴死前的最后一句诅咒。

而这本册子,竟是由十年来所有通过声脉阵传递的真话凝聚而成,在雷电激发下显形!

阿篱当即召集学者破译。数月后,得出结论:原语并非语言,而是一种“声之本质”,只要心意纯粹,哪怕只是一个音节,也能产生影响。

于是,新一轮实验开始。

一名农妇站在田头,面对强征粮税的官差,不再争吵,只是深深吸气,吐出一个单音:“喏??”

那声音不高,却让马匹跪地,旗幡断裂。

一名少女在婚礼前夕,拒绝嫁给素未谋面的权贵,对着天地喊出一个字:“不!”

刹那间,乌云散开,阳光洒落,围观人群无不落泪。

最惊人的一幕发生在边关。一名老兵临终前,握着战友遗物,低语道:“我还记得你名字。”

话音落地,百里外一座被风沙掩埋的无名碑突然显露真名,碑文清晰可见。

世人震惊:原来语言的力量,从未消失,只是被我们遗忘了太久。

阿篱坐在槐树下,抚摸金蟾子日渐圆润的躯体。它已不再跳跃,而是静静卧伏,如同守护某种永恒之物。

“你会离开吗?”她轻声问。

【只要还有人愿意说真话,我就不会走。】它回答,【金蟾不死,因为它本就不属于个体,而是所有发声者的魂魄所聚。】

她笑了,将最后一卷《守语史》埋入树根之下。

碑前香火不断,铃声不绝。每年春分,孩子们都会带来新的纸金蟾,叠得越来越精致。有人问为何要坚持这个仪式,答案总是同一句:

“因为万一哪天我们都忘了怎么说真话,它还会记得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