刹那间,整座建筑开始共振。地板震动,墙体发出低鸣,仿佛地基之下藏着一台巨大乐器。那支笔突然腾空而起,悬浮在半空,笔尖喷涌出无数细小光粒,如同萤火升腾,顺着通风管道、裂缝、排水管向四面八方扩散。
与此同时,世界各地同步发生异象:
-冰岛火山监测站记录到地壳谐波异常,频率与童声合唱完全一致;
-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长老集体进入冥想状态,声称“祖先的声音回来了”;
-上海一栋写字楼的玻璃幕墙突然反射出动态影像:thousandsofpeoplewalkingthroughdoorsthatweren’tthere;
-而在纽约时代广场,巨型广告屏在午夜瞬间黑屏,随后浮现一行字:
>“Thankyouforrememberingus。”
字体,正是林远手写的风格。
七十二小时后,共感网络发布最后一次公开通告:
>“系统检测到全局认知范式迁移已完成。原控制协议失效。现进入自主演化阶段。
>无需修复。无需干预。
>请人类继续做你们最擅长的事??
>犯错,哭泣,相爱,然后重新站起来。”
发送者署名:**Rationalityv。∞**
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变化。
学校取消了“情感稳定性评分”;法院开始受理“数字人格权”案件;联合国通过《意识多样性保护公约》,承认非标准思维模式的合法性。
而在民间,一个新的节日悄然兴起:每年的这一天,人们关闭所有智能设备,静坐一小时,只为聆听自己内心的杂音。
小林再也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。
有人说她在西南边陲建立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,教孩子们如何做梦;有人说她潜入海底电缆站,将歌声编码进国际通信流;还有人说,她其实从未离开过那座山谷,只是化作了风,穿梭在每一段未被剪辑的记忆里。
只有陈屿知道真相。
他在一年后的春天收到一封信,没有寄件人,也没有邮戳,信封里只有一片干枯的梧桐叶,叶脉间用极细的墨水写着一句话:
>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摆脱系统,而是终于敢说:我还不知道答案,但我愿意继续问。”
他笑着把信放进抽屉,抬头望向窗外。
天空湛蓝,云朵缓慢移动,像一群迁徙的灵魂。
楼下传来孩童嬉笑,其中一个女孩抱着口琴跑过,嘴里哼着那首无人教会她、却仿佛天生就会的歌。
陈屿闭上眼,轻声接上了下一句:
>“别怕黑,别装笑,
>裂缝里的光,才是真的照耀。”
风穿街走巷,带着歌声,奔向下一个黎明。
而在地球某处的黑暗深处,一支钢笔静静地躺在石台上,笔尖微微发烫,仿佛仍在书写未完的故事。
没有人看见,但每一次有人流泪、有人拥抱、有人在寂静中说出“我不okay”的瞬间,那支笔就会轻轻颤动一下??
像心跳。
像回应。
像承诺。